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364 篇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Kagohl 3。
全文共 8608 字,配圖 24 幅,閱讀需要 17 分鐘,2025 年 2 月 4 日首發(fā)。
本文收錄于作者 "Kagohl 3" 專輯,歡迎持續(xù)關注。
作者自述:我是一戰(zhàn)德國武器愛好者,第一次介紹二戰(zhàn)武器,基礎極差,認知約等于 0,請諸位別罵我。此外,本系列介紹的是 1943-1945 年蘇軍使用的各類繳獲型黑豹坦克,該型號被蘇軍命名為 "T-V",意思是 "5 號坦克 "。由于作者難以根治的強迫癥,本篇和后續(xù)幾篇會用較多文字介紹黑豹坦克的數(shù)據(jù),不喜勿噴(絕望)。
接上期()
上篇由于長度問題,作者沒有提到蘇軍黑豹 A 坦克(第二代 T-V" 豹 " 式坦克)留下的實戰(zhàn)記錄,故在這里補充說明。
1944 年 6 月 25 日(另有說法是 1944 年 7 月 6 日),蘇聯(lián)白俄羅斯第 3 方面軍第 6 近衛(wèi)騎兵師第 198 獨立坦克團對位于波蘭的切爾沃尼魯格村莊(Червоный Луг)的德軍陣地實施了突襲。戰(zhàn)斗中該團一位連長,時年 22 歲的尼古拉 · 亞歷山德羅維奇 · 費爾索夫中尉(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ирсов)指揮的連隊遭到了三門反坦克炮的攻擊,幾位車組人員在坦克受損后不得不棄車撤離。最后是費爾索夫的坦克沖在最前面殺入了村中,將躲藏的三門反坦克炮給碾碎,成功撕開了突破口。
費爾索夫中尉指揮坦克追擊撤退德軍到古塔村(Гута,位于白俄羅斯)附近后不久,連接村子的橋梁就被德軍火炮摧毀了,這讓他與自己的連隊失去了聯(lián)系。后面的事情其實也有些運氣成分,因為伏擊中尉的 5 輛德軍坦克過早開炮導致方位暴露。發(fā)現(xiàn)敵人的費爾索夫指揮坦克利用地形障礙機動,搶先擊毀了一輛德軍坦克,隨后躲在掩體里向沖過來了德軍坦克開炮。在這兩個多小時里,中尉的座車一己之力干掉了三輛德軍坦克。
本次戰(zhàn)斗中蘇軍俘虜了 2 輛黑豹坦克,其中一輛是費爾索夫中尉的戰(zhàn)利品。由于第 198 獨立坦克團因戰(zhàn)斗損失缺乏可用坦克支援,所以這輛黑豹 A 坦克被修好后更換涂裝,成了中尉的新座車。7 月 7 日,費爾索夫中尉指揮的 T-V" 豹 " 式坦克與 8 輛英制瓦倫丁步兵坦克在行軍途中遭遇德軍伏擊,最后 T-V 坦克用精確可怕的炮火和隊友們成功擊退了德軍。在戰(zhàn)斗中,有 5 輛瓦倫丁坦克非死即傷,而中尉的 " 豹 " 式僅僅是履帶受損。
費爾索夫中尉的 T-V 坦克后面又參與了第 198 獨立坦克團針對布達村,尼瑞沙村及古瑞村村的攻擊行動,隨后他的連隊在亞歷希尼奇村完成了對德軍的合圍。7 月 26 日、27 日、28 日,在沼澤森林的地形上對企圖突圍的德軍進行防守時,費爾索夫的連隊拿下位于德軍后方的米卡舒弗卡村(Микашувка)并進一步占據(jù) 133.1 高地,給德軍造成了極大的恐慌。隨后他的連隊繼續(xù)前進,突入了兩個在 132.4 高地和克魯列瓦 - 沃達林區(qū)附近掘壕固守的德軍步兵營的后方,為第 25 近衛(wèi)騎兵團打開了通道,后者很快就占領了森林并抵達帕尼布魯特地區(qū)(Парны Бруд)。
費爾索夫中尉指揮的坦克連總共擊毀了 1 輛黑豹坦克,4 輛四號坦克、17 門火炮,27 門迫擊炮,32 輛卡車,還殺死了 180 名德國人。中尉在 7 月 28 日還玩了手 " 兵不厭詐 ",指揮 T-V" 豹 " 式坦克大搖大擺的開入位于帕納布魯?shù)麓宓牡萝姴奖鴪F的營地,而德軍一開始壓根沒認出來這輛豹子是蘇聯(lián)人的。結(jié)果該車的 75 毫米主炮轉(zhuǎn)瞬間炸毀了 3 輛半履帶式裝甲運輸車和 1 臺無線電,在向德軍總指揮部連開三炮的同時還不忘開槍殺傷了幾十號人。大呼上當?shù)牡萝娫噲D阻擊,但最終也只能看著該車跑到村子郊區(qū)??上У氖牵谛旭偭顺^ 600 公里后,這輛坦克因戰(zhàn)斗受創(chuàng)起火,最終遺憾的除籍。
不過蘇軍的 T-V" 豹 " 式坦克家族很快就會迎來新的成員。1944 年 3 月,新式的黑豹 G 型坦克正式開工量產(chǎn),由奧格斯堡 - 紐倫堡機械制造廠(MAN,也是黑豹坦克的研發(fā)者)、戴姆勒 - 奔馳公司和下薩克森漢諾威機械制造廠(MNH)共同制造。這種坦克在黑豹 A 型的基礎上進行了炮塔和底盤的改進,但主要還是圍繞生產(chǎn)簡化做了改動。
1944 年 5 月 4 日,MAN 公司開會決定設計一種新的底盤和車體用于計劃中的 " 黑豹 II" 中型坦克的研發(fā)工作,但該坦克的研制遠未完成。不過,MAN 在設計過程中吸取的一些經(jīng)驗教訓被用在了黑豹 G 型坦克的改進之中,旨在降低工時。
此前的黑豹 D 坦克與黑豹 A 坦克位于車體兩側(cè)、履帶頂部的裝甲為 40 毫米,傾斜 55 度。為了縮短制造時間,這塊裝甲的傾斜角度削減到了 29 度,不過厚度從 40 毫米增加到 50 毫米以作彌補,這使坦克的重量增加了 305 千克。
為了彌補這一問題,設計師們尋找可以減少裝甲厚度的車體部位。他們選擇把車體正面下部裝甲從 60 毫米削減到 50 毫米,這節(jié)省了 150 千克。底部前端裝甲和中端裝甲都從 30 毫米減至 25 毫米,后端裝甲保留在 16 毫米,這又減輕了 100 千克的重量。這些減重措施意味著黑豹 G 坦克在側(cè)面裝甲厚度增加的情況下依然沒有超重。作者在這里給觀眾老爺?shù)纻€歉,上一篇我最后稱黑豹 A 型坦克的戰(zhàn)斗全重是 44.8 噸,但真實情況是 45.5 噸,而黑豹 G 坦克也是如此。
此外,黑豹 G 車艙底板(相當于車內(nèi)的地板,車組人員腳踩的地方)離履帶頂部的距離縮短了 50 毫米,所以車艙底板和履帶之間的焊縫和固定帶全部取消,這樣坦克在起伏不平的地面上高速行駛時,車艙底板就不會與履帶撞在一起造成非戰(zhàn)斗損壞。車艙底板固定帶被重新焊接在車體側(cè)裝甲上。
黑豹 G 坦克還做了其他細節(jié)改進從而降低工時加速量產(chǎn)。例如,變速箱、剎車、發(fā)動機和排氣的通風系統(tǒng)被重新設計以簡化制造,這意味著此前的黑豹 A 坦克車體后部左側(cè)或右側(cè)排氣管裝甲護罩額外安裝的 2 條垂直管道已經(jīng)不再需要了,而且從 1944 年 5 月開始,黑豹 G 坦克的焊接式排氣管裝甲護罩被鑄造式護罩取代。為了幫助減少排氣管在夜間工作時因高溫發(fā)出的紅光,作為臨時解決方案,從 1944 年 6 月開始逐漸引入了環(huán)繞在排氣管周圍的鋼圈。不過從 1944 年 10 月開始,這種效果不佳的應急裝置就逐漸被專門設計的 "Flammenvernichter"(火焰消除器)所取代,這種設備兼具抑制火焰和消除噪音的功能(可以代入一下槍口消音器方便理解)。
生產(chǎn)過程的另一個簡化措施是為駕駛員和無線電員頭頂位置安裝了結(jié)構(gòu)更簡單的鉸鏈翻蓋式艙蓋,取代了此前的旋開式艙蓋。另外,此前的 D 型和 A 型坦克的負重輪安裝了后減震器,但后來在試驗中發(fā)現(xiàn)黑豹坦克在越野行駛時,后減震器對坦克的車身震動沒有影響。因此從 1944 年 10 月 7 日起生產(chǎn)的黑豹 G 坦克全部撤銷后減震器減少工時。所謂的后減震器(rear shock absorber)的功能是降低懸掛系統(tǒng)彈簧對車體的反震,同時削減坦克在不平整路面行進時的顛簸。
黑豹 G 關于防御的改進還是集中在其正面。此前黑豹 A 坦克車體正面右側(cè)的球形機槍艙口如果遭到敵軍槍炮攻擊,那么槍彈或是炮彈破片有可能濺入射擊孔對車組人員造成威脅,為此黑豹 G 的球形機槍艙口在其下半部分新增了一具被稱作 "Step" 的傾斜裝甲板。如果子彈或炮彈破片擊中這里就會被彈飛,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車組人員,尤其是無線電員面臨的危險。此外,車體正面左側(cè)的駕駛員翻蓋式裝甲視窗被證明尺寸偏大且防護薄弱,因此該設計被徹底取消,代之以旋轉(zhuǎn)式潛望鏡供駕駛員觀察外界,而且駕駛員座椅改成了可升降式以便他在非戰(zhàn)斗環(huán)境下從艙門探出腦袋駕駛。
黑豹 G 坦克炮塔的重大改進便是前部那個惡名昭著的 " 窩彈區(qū) "。此前的黑豹 D、A 坦克為了讓 100 毫米炮盾防御能力更好,將其造型設計成圓潤的弧形,雖然此舉確實加強了跳彈能力,但如果炮彈打中了炮盾下方的弧形區(qū)域,那么彈丸就有可能被向下彈射,直接貫穿只有 16 毫米的車身頂部裝甲。二戰(zhàn)德國排名第一的黑豹車長,即恩斯特 . 巴克曼上尉指揮的 424 號黑豹 A 坦克就因此喪失了作戰(zhàn)能力。為此,從 1944 年 9 月開始,黑豹 G 坦克炮塔換裝了 " 下巴 " 式裝甲炮盾,其上半部分保持弧形,下半部分則設計成垂直造型,這樣惱人的 " 窩彈區(qū) " 問題就算是根本解決了。不過黑豹 G 坦克也只有一部分換用了 " 下巴 " 式炮盾。
此外,在 1944 年 10 月,MAN 公司為黑豹 G 坦克加裝了乘員艙加熱器,也就是安裝在引擎冷卻排風機上面的風扇塔,把這個塔的蓋子扣上后,被引擎散熱加溫的空氣就能被吹入乘員艙為車組人員供暖,是一個相當實用的冬季裝備。
1944 年 3 月底,黑豹 G 型坦克正式投入量產(chǎn),截止 1945 年 3 月制造了 2961 輛,是黑豹三個型號中的產(chǎn)量之最,也和產(chǎn)量 2200 輛的黑豹 A 坦克一起扛起了 1944 年德國主力裝甲車輛的大旗。黑豹 G 的傳動裝置和發(fā)動機的可靠性與早期型號相比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 1944 年 3 月,東線德軍黑豹坦克的戰(zhàn)備率只有 15%,到了 1944 年 4 月就提升到了 32%,到 1944 年 5 月和 6 月更是漲到了 70% 和 76%。
就在黑豹 G 坦克投入生產(chǎn)的 1944 年 3 月底,蘇軍發(fā)動了克里米亞戰(zhàn)役與敖德薩戰(zhàn)役,到 5 月中旬就解放了整個克里米亞半島,并收復了黑海沿岸的敖德薩與塞瓦斯托波爾。6 月 23 日 -8 月 29 日的白俄羅斯戰(zhàn)役中,蘇軍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分區(qū)域和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部分地帶。7 月 13 日 -8 月 29 日的利沃夫 - 桑多梅日戰(zhàn)役中,蘇軍成功收復了烏克蘭西部地區(qū),全殲德軍 15 個師。在蘇軍聲勢浩大的反攻之中,一些黑豹 G 坦克因各種原因被德軍遺棄,其中一部分也自然而然的被蘇軍修復后換上自己的涂裝,成了 T-V" 豹 " 式坦克家族的第三代成員。
目前作者找到的蘇軍裝備的留下照片的黑豹 G 坦克(在蘇軍中也被稱作 T-V)都隸屬于蘇聯(lián)烏克蘭第 3 方面軍第 47 集團軍麾下的第 366 近衛(wèi)重型自行火炮團,該部隊裝備了 5 輛該型坦克,可能是充當指揮車或是自行反坦克炮的功能。這些坦克跟隨第 3 方面軍參與了 3 月 6 日 -16 日的巴拉頓湖戰(zhàn)役(位于匈牙利),當時德國陸軍集結(jié) " 南方 " 集團軍群和 E 集團軍群試圖粉碎向維也納方向進攻的烏克蘭第 3 方面軍,繼續(xù)將匈牙利石油基地掌握在手并消除蘇軍對奧地利工業(yè)區(qū)的威脅,結(jié)果第 3 方面軍依靠對進攻方不利的惡劣道路和飛機坦克有效協(xié)同死死卡住了德軍進攻,德軍到 3 月 16 日損失了近 4 萬人和 500 輛戰(zhàn)車后宣告失敗,而第 366 團的 T-V" 豹 " 式坦克們在戰(zhàn)役中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不過作者我不敢確定這些坦克是蘇軍在戰(zhàn)役之前就已經(jīng)裝備,還是在戰(zhàn)役中從進攻的德軍那里繳獲后修復編入的。
如果被俘的黑豹 G 坦克狀況尚可,前線蘇軍會自己用繳獲的零件將其修復,如果受損比較嚴重,那么這些車會被送往喀山修理廠處理。不過該修理廠曾向紅軍裝甲兵總局抱怨稱沒有足夠的射擊瞄準具等光學設備去維修黑豹坦克——為了將它們徹底修好,這些光學設備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前線蘇軍想要維修這些坦克一樣被零件不通用困擾,而且四號坦克的彈藥也無法與黑豹主炮通用。此外,黑豹 G 坦克復雜的交錯負重輪和變速箱修理起來也比較麻煩,這也可以解釋蘇聯(lián)第 3 近衛(wèi)坦克集團軍會在 1944 年 1 月命令專門組建一個由老練技術人員組成的獨立維修排負責 T-V" 豹 " 式坦克的修理。
此外,隨著蘇聯(lián)工廠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產(chǎn)量的大大增加,蘇軍對使用繳獲坦克的興趣也下降了不少,更何況使用這些坦克會占用人力和后勤。從 1943 年中旬開始,蘇軍維修單位和工業(yè)部門的主要目標就轉(zhuǎn)向修理本國的裝甲車輛,修復零件不通用的德國坦克居于次要位置。而紅軍裝甲兵總局在 1944 年 10 月 24 日也發(fā)布了關于德國坦克的使用命令:" 將可使用的戰(zhàn)利品坦克和老舊輕型坦克用于鐵路車站、前線指揮部和大型居民點的安保服務 "。事實上,這條命令發(fā)布之前,蘇軍就經(jīng)常將繳獲的德國裝甲車輛投入醫(yī)院、團和師指揮部、交通線岔路口、倉庫等重要目標的警戒任務,有些坦克甚至直接安排在軍官辦公室附近當 " 警衛(wèi)員 "。
不過,考慮到 T-V" 豹 " 式坦克擁有穿甲性能可怕的主炮和極其堅固的正面裝甲,以及性能精良的無線電臺和光學設備,蘇軍還是讓它們充當坦克殲擊車和專家指揮車的職能。不過該坦克的無線電收發(fā)頻率與蘇軍電臺不一致,因此蘇軍往往會把它們集中在一個單位投入戰(zhàn)斗。譬如烏克蘭第 3 方面軍第 991 自行火炮團在 1945 年 3 月 3 日就擁有 3 輛 T-V" 豹 " 式坦克用于指揮。
但是蘇聯(lián)豹在實戰(zhàn)中遇到的困擾還不止是維修方面。由于該坦克重達 45 噸,蘇軍 SU-76M 自行火炮能輕松通過的松軟地形對于 T-V 坦克來說可能會陷進去,因此蘇軍不得不謹慎的為它們挑選路線。此外,蘇聯(lián)不少橋梁也沒法扛住 40-50 噸往上的重量,以至于 T-V 坦克沒法順著橋過河,而如果是涉水而行,它遇到陡峭河堤又顯得攀爬困難。T-V 坦克的移動速度和在泥地上的通過能力比起 T-34/85 坦克也要遜色一些,200 公里的最大公路行程也不如 T-34/85 的 350 公里。當然,作者我個人認為黑豹 G 型坦克作為 45.5 噸的大家伙能保持 46 公里 / 小時的最高時速和 0.89 千克 / 平方厘米的對地壓強已經(jīng)非常厲害了。至于黑豹坦克的越障能力,瑞典陸軍在 1950 年搞了一次對比測試,結(jié)果是該坦克能越過 1 米高的墻壁和 40 度傾角的斜坡(這場測試有現(xiàn)場錄像留存于世,b 站號 BV1ip4y1E7Zt)。
盡管使用中遇到了困難,但 T-V" 豹 " 式坦克還是追隨蘇聯(lián)紅軍打滿了 1944 年的反攻行動,并參與了對德國本土的攻擊。而 1945 年 T-V" 豹 " 式坦克也留下了一個實戰(zhàn)記錄(據(jù)說就是黑豹 G),該車隸屬于烏克蘭第 3 方面軍第 80 近衛(wèi)烏曼步兵師麾下的第 85 近衛(wèi)獨立自行火炮中隊,車長是時年 19 歲的尤里 · 雅科夫列維奇 · 庫茲明中尉(Юрий Яковлевич Кузьмин),他 1944 年 1 月才正式投入衛(wèi)國戰(zhàn)爭。
1945 年 1 月 25 日,布達佩斯戰(zhàn)役期間,德軍一支由 14 輛坦克和 400 名步兵組成的部隊襲擊了蘇軍第 217、230 近衛(wèi)步兵團,但襲擊最終被蘇軍擊退。戰(zhàn)斗中,庫茲明中尉指揮的 T-V 坦克在敵人靠近后果斷發(fā)射 75 毫米穿甲彈,直接貫穿了一輛黑豹坦克并讓對方燃起了大火,而庫茲明座車的機槍開火殺死了棄車逃跑的車組人員和周圍步兵總計 15 人。庫茲明中尉因在本次戰(zhàn)斗中的出色指揮被授予衛(wèi)國戰(zhàn)爭一級勛章。
第三代 T-V" 豹 " 式重型坦克:Pzkpfw panther Ausf.G
車長:8.86 米
車寬:3.42 米
車高:3.1 米
戰(zhàn)斗全重:45.5 噸
車組人員:5 人
車身裝甲厚度:16-80 毫米
炮塔裝甲厚度:16-110 毫米
主武器:1 門 KwK.42 型 75 毫米加農(nóng)炮,備彈 82 發(fā)
副武器:2-3 挺 MG-34 通用機槍
動力裝置:邁巴赫 HL.230 P30 V12 型 700 馬力汽油發(fā)動機
最高時速:46 公里 / 小時
最大行程:200 公里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