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级黄片视频_精品无码免费成a人片_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_日韩精品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關于ZAKER 合作
經濟觀察報 31分鐘前

經世致用:明清湖南士大夫的筆墨丹青與湘湖精神

經濟觀察網 文博時空/文 郁蔥/文 湖南不僅山水婀娜秀美,而且歷史悠久深厚,人文薈萃。湖南士人立身于世,首重功業(yè),懷抱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敢為人先,以經國濟民、經世致用為己任。明清以來,湖南文化空前發(fā)展,湖南人才輩出。岳麓書院培養(yǎng)了王夫之、魏源等杰出人才,其門聯(lián)"惟楚有才,于斯為盛"聞名四海。這一時期涌現出的學者、文臣、儒將等數不勝數,如李東陽、羅典、賀熙齡、陶澍、何紹基、曾國藩、左宗棠、王闿運等士大夫不僅名留史冊,推動了社會發(fā)展進程,亦勤于治學、寄情翰墨,留下了數以萬記的書畫作品。

同時許多在湖南為官的外籍士子學人,如錢灃、吳大澂、沈翰等,在三湘大地這塊沃土上吸取營養(yǎng),政余之暇,互相唱和,以書畫為娛,用來溝通與湖南本地士大夫之間的情誼。湖南博物院的"帷楚風流——明清湖南士大夫的筆墨丹青"展,遴選出院藏明清以來湘籍或客湘士人的作品九十余件,不惟展示其藝術風采,更是彰顯湘湖文化滋養(yǎng)下士人的涵養(yǎng)于精神風貌,從中領悟到"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湘湖精神。

展廳圖

鴻儒博學

在儒學的發(fā)展中,湖南曾做出過重要貢獻。道州人周敦頤開創(chuàng)理學;胡安國、胡宏在湖南湘潭、衡山創(chuàng)辦書院,講學著述,培養(yǎng)大批弟子,形成了湖湘學派,并經由朱熹、張栻在長沙岳麓溯源、城南書院主持講學,學院派愈趨成熟,學者甚眾。

明末清初,衡陽人王夫之潛心著書,為集大成者。清以來岳麓書院、城南書院等山長諸如王文清、羅典、胡達源、丁善慶、徐棻、王先謙更是培養(yǎng)了大批經世致用之才。他們不僅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而且治學嚴謹、著述頗豐,從其傳世手稿墨跡可以一窺大儒的秉性于風采。他們的作品看似平淡,卻自有一種博大雍穆氣象。

"楚陶三絕"陶汝鼐

陶汝鼐節(jié)錄秦觀《滿庭芳·紅蓼花繁》行書立軸

明絹本

縱 170.3 厘米,橫 43.5 厘來

湖南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是湖湘文化史上的璀璨時期,這一階段長沙產生了若干位在詩文書畫方面都成就突出的人物,陶汝鼐( 1661-1683,湖南寧鄉(xiāng)人)就是其中一位。他年幼奇慧, 14 歲入學,先習公安近體詩, 23 歲應督學試,文詩錚錚,督學徐亮生驚喜得異才,稱他技冠湖南數郡。 1629 年(崇禎二年),陶汝鼐進國子監(jiān),這年秋天國學生大考,考官將其中最優(yōu)秀的 6 卷進呈皇上,崇幀帝親自擢拔陶汝鼐為第一,下詔題為勒石大學,與考中進士同例。在國子監(jiān),陶汝鼐每次考試都名列榜首,為此街上書坊都爭先刻印他的試牘,在京城交通要道唱賣,公卿貴人也都希望和他相識。

1633 年(崇幀六年)陶汝鼐中舉人后又中會試副榜。當時天下多變故,明王朝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陶汝鼐很想以自己的才力拯救時局,便邀游南北,結交周圣楷、楊嗣昌、方以智等豪俠文學之士,并屢次上書,條陳得失,但都沒有受到執(zhí)政者的重視。

1644 年(崇幀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陶汝鼐先奉母歸鄉(xiāng),再投奔南明政權,先后在福王政權中任翰林院待詔,唐王政權中任兵部職方郎中、王省監(jiān)軍、檢討,桂王政權中任御史。但這些小朝廷腐朽不堪,日趨衰落,陶汝鼐一度憤而削發(fā)為僧。不久,他又參與抗清起事,被清廷關獄中數年,獲釋后在家中專注于詩文,不再過問國事,康熙時下詔辟舉隱逸,地方官要薦舉陶汝鼐,他寫信以"糜鹿不訓,休猴自愧"自比,婉言拒絕。

陶汝鼐學問博通,撰文集逸有奇氣,詩文雖先學袁宏道公安派,但能自成一體,詞賦尤其出色。因身逢朝代更迭的亂世,所以一些詩文非常傷感。他感嘆于唐代杜甫"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的詩句,特作《哀湖南賦》,表示古代湖南清絕祥和,現今卻是兵燹相接,民不聊生。在賦中他寫下"詢宗黨而老嫗吞聲,指原野則游魂嗚咽";"子遺盡于壺漿,荊棘瓦礫,陰陰荒荒";"人鬼相遭于路,則人弱而鬼強","湖湘士女半成赤謂之魂"等辭句,形象地描繪了戰(zhàn)亂時代湖南社會的凄苦慘狀,顯現出他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

陶汝鼐一生撰有許多記銘,乾隆年間的《長沙府志》還輯錄了他的《重建醴陵淥江橋記》、《安化鼎新學宮碑記》等記文。在《重建醴陵淥江橋記》中陶汝鼐云,"萍江束于群峰,渫而入醴陵,澄且碧綠,凈不可唾,紫白石粲粲可數",寥寥數句,就將源江描繪得清晰誘人,表明他狀物的高超。陶汝鼐的書法在清初也負有盛名,他早年臨摩宋代米芾,晚年書法接近顏真卿,所過寺院就應請題制碑銘聯(lián)榜,受世人珍視。陶汝鼐的外甥受他影響,也酷愛書法,而且字體極似舅父。由于請?zhí)杖曦绢}書的人太多,陶汝鼐不堪應付。便由外甥代勞,他約定:"凡我所書均署密庵二宇,爾所代書直署陶汝鼐之名。"至今人們仍依據這署名方式來區(qū)分是否陶汝鼐的真跡。

陶汝鼐一生著述眾多,曾經纂修《寧鄉(xiāng)縣志》、《長沙府志》、《溈山志》等,還擔任過《湖南通志》的總裁。81歲逝世時,遺下了《嚏古集》、《寄云樓集》、《榮木堂集》等文集。其中《榮木堂集》在康熙年間屢次翻刻,學者們認為明清間的著名文士如侯方域、王猷定等都無法與他相比。由于陶汝鼐的詩、文、書法都出類拔萃,所以世人稱其為"楚陶三絕"。

岳麓書院山長羅典

羅典錄書論草書立軸

清 紙本

叢 62.7 厘米,橫 39.5 厘米

湖南縛物院藏

乾隆四十七年( 1782 年),羅典(1719-1808,湖南湘潭人)出任岳麓書院山長,并且五次連任,主持岳麓書院長達27 年。岳麓書院在他主持下,發(fā)展達到了最高峰,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其中以陶澍、歐陽厚均等尤為出眾。

雖然羅典是科舉出身,但他擔任岳麓書院山長時,公開宣稱不把學生束縛于科舉之業(yè),而以造士育才為本。早在明末清初,啟蒙主義思想家顧炎武就看到了八股取士的嚴重弊端,他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坑儒)"。到清中期,與朝廷推行文化專制主義相對應,一種追求獨立人格的思潮也在潛滋暗長。在這種背景下,羅典、歐陽厚均等岳麓書院山長們,著意恢復和重建已近乎扼殺了的湖湘學和岳麓書院經世致用的學統(tǒng)。湖南近代的經世思潮正從此而始。

羅典的教學方法也體現了他的這種教育思想。他非常重視書院的環(huán)境美化,精心策劃建設了"岳麓八景"。他認為讓生徒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陶冶,不失為造士育才之良法。他在一次講課中,大談植物的栽培之道。他說,種竹栽荷,"取其行根多而繼增不息也;插柳或木芙蓉,"取其自生也";種植桃李,"取其易實也";移植紫藏、山躑躅,"取其發(fā)榮齊而照爛靡也"。這種隨意點評,寓教于山水花木之趣的教育方法,能使生徒各依情趣和才智自由發(fā)展,不拘一格,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創(chuàng)造精神。相傳羅典在岳麓書院內種植了很多桑樹,目的是希望學生像春蠶一樣埋頭苦干,終生不放棄。

羅典在講學之余,經常到岳麓山中游覽,清風峽則更是他常去的地方。他愛這里四季不同的秀麗景色,更愛這里的秋楓紅葉。于是他請來匠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 )在此建了一座精巧的重檐攢尖八柱方亭,取名"紅葉亭"。湖廣總督畢沅根據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改名"愛晚亭"。

道光皇帝的老師彭浚

彭浚"靜以復其"行書七言聯(lián)

清紙本

縱 120 厘米,橫 27.8 厘米

彭浚(1769-1833,湖南衡山人) 4 歲入塾, 6 歲已能吟詩作對, 20 歲補博士弟子員,29 歲考優(yōu)貢, 31 歲中舉人。清嘉慶三年( 1798 )以優(yōu)貢生入國子監(jiān),五年( 1800 )在順天府(今北京)參加 47 鄉(xiāng)試,中舉。嘉慶十年( 1805 )乙丑科高中狀元,時年 36 歲,嗣后歷任翰林院修撰、內閣侍讀學士、太仆寺少卿、順天府丞等職。曾一度做太子旻寧(后來的道光皇帝)的老師,故有"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之譽。期間,旻寧曾賜他一個硯池,從此,他把自己的住宅叫"賜硯堂",著述名《賜硯堂詩文集》《賜硯堂進呈錄》《賜硯堂今古文》等,成為當時文壇上第一位領袖人物。

道光十二年( 1832 ),彭浚因腳疾,奏請辭職,奉旨回原籍衡山王子塘療養(yǎng)。道光十三年( 1833 )十月初七,在家鄉(xiāng)去世,享年 64 歲。消息傳到京城,道光帝親自寫文祭奠,痛呼:"朕為太子,先生師也。朕為天子,先生友也。先生逝矣,何師何友?"并敕祀為鄉(xiāng)賢。

彭浚精于書法,楷書融合了歐、顏、虞、褚多家優(yōu)點,具有穩(wěn)重、端莊、大方、俊秀等特色。他是岳麓書院培養(yǎng)出來的唯一狀元。據傳,乾隆五十一年( 1786 ),狀元出身的湖廣總督畢沅,曾下令在岳麓書院前坪空地建立一座魁星樓,稱"以當文峰為今秋闈發(fā)兆"。這個風水兆頭多年后終于顯靈,應驗在了彭浚身上。彭浚奉旨回鄉(xiāng)省親,岳麓書院張燈結彩,隆重慶賀,師生飲酒賦詩,三日三夜不歇,轟動整個長沙城。

文臣雅韻

明清時期,湖湘文臣名滿天下,代表人物有李東陽、賀長齡、陶澍等,他們修養(yǎng)深厚,在建功立業(yè)的同時,還著書立說,流傳后世,終其一生追求儒家所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這些官僚士大夫不僅身居高位,飽讀詩書,還具有非凡的文化品位,他們所在的時代也是湖湘書壇相對活躍的時期。"茶陵詩派"首領李東陽,以小篆名世,陳鵬年、羅源漢、何凌漢、陶澍等書家的出現為明清書壇構筑巍峨大廈,夯實了基石。何紹基以躬行碑帖融合之道,創(chuàng)立回腕執(zhí)筆法,鑄就晚清大家新風范,打破了沉寂千年之久的湖湘書壇之寧靜。

"茶陵詩派"核心人物李東陽

李東陽行楷書手冊

明紙本

縱 31.7 厘米,橫 856 厘米

"大江西來是何年,奔流直下岷山巔。長風一萬里,吹破鴻蒙天。天開地辟萬物茁,五岳四讀肯森然。帝遣長江作南瀆,直與天地相周旋……"這首《長江行》是明代詩人李東陽(1447 年- 1516 年,湖廣茶陵人)創(chuàng)作的一首雜言古詩,描寫了長江的險絕雄奇和氣象萬千,開篇回顧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中段將長江與黃河對比,對長江"千流萬派"的"奇形異態(tài)"極盡形容;詩的落腳點在贊美大明江山一統(tǒng)的德業(yè)教化,彰顯了一種雄奇奔放、淋漓酣暢的壯闊之美。

李東陽在朝中身職高官,政治地位顯赫,又注意獎掖后進,一時間詩人奉以為宗,形成了以他為首的文學流派。因為他是茶陵人,故被稱為"茶陵詩派"。他的詩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上承三楊臺閣體,下啟七子復古派,在明代中葉文壇上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明成化之后,日見嚴重的社會弊病已與粉飾太平的臺閣體不相容。于是以李為首的一派起而振興詩壇,以圖蕩滌臺閣平正醇實的詩風。他們主性情,反模擬,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視詩歌的聲調、節(jié)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風格代替臺閣體。

李東陽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壇,門生眾多,其詩論詩風堪稱一代之盛,成為臺閣體向前后七子復古運動之間的過渡。茶陵詩人還有彭民望、謝鐸、張?zhí)┘?李門六君子"邵寶、何孟春、石珤(bǎo)、顧清、羅玘、魯鐸等。

李東陽長于篆、隸、楷、行、草書。他是明初臺閣體書法向明中期吳門書法過渡期間的書法家。他對自己的篆書相當自負,自言:"李斯、李陽冰之后,就算小生我了。"他是明代不多的篆書書法家之一,對明代篆刻文字有一定的影響。他的楷書師法顏真卿,法度謹嚴,風格清潤瀟灑,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開吳門書法的先聲。他的行、草書融有篆隸遺意,用筆方式與明代其他草書家不同,特別是草書,結體寬博疏朗,與圓轉瘦硬、骨力雄健的用筆互相生輝,形成自己的風格。李東陽的書法已擺脫明初臺閣體的束縛,對明中期書風起承先啟后的作用。

"高風千古"郭都賢

郭都賢行書立軸

縱 112 厘米,橫 36.5 厘米

明崇禎十二年( 1635 ),郭都賢(1599-1672,湖南益陽人)出任江西巡撫。時清兵進犯湖廣,他招募鄉(xiāng)勇在袁州、吉安一線拼死抵抗清軍。眼見一己之力無法回天,遂憤而辭官歸里。 1644 年明亡后,他到浮邱觀出家修道。其后 20 余年間往返湘鄂兩省,曾參與組織浮邱山"三千道士下洞庭"的反清復明斗爭,失敗后歸隱禪林,最后客死于湖北江陵承天寺。郭都賢作為明代遺臣,其高風亮節(jié),忠烈情操,民族氣節(jié),為后人所傳頌

郭都賢平日很欣賞洪承疇的才能,洪承疇因受株連被罷黜入獄,郭都賢極力為其辯誣,奏請免罪起用。洪承疇深感知遇之恩,視為恩師。后來洪承疇降清得到重用,郭都賢聞訊后氣得切齒痛罵。洪承疇后來在湖南為官,特意登門拜訪郭都賢。二人見面時,郭都賢故意瞇著一雙眼睛。洪承疇驚問:"未知先生何時患此目疾?"郭都賢答:"實不相瞞,自結識大人那一天起,雙目就瞎了。"洪承疇十分慚愧,半天說不出話來。洪承疇為報昔日知遇之恩,饋送金錢,郭都賢不受;又請其子出任督軍,郭都賢仍然謝絕。

不久,洪承疇殘酷鎮(zhèn)壓各地農民起義及抗清活動,在長沙制造冤獄,拘禁了湖鄉(xiāng)名士 100 多人。人們設法營救,但都沒有結果。有人提議請郭都賢出面。郭都賢雖不想見洪承疇,但這是 100 多條性命,不能不去。郭都賢在長沙見到洪承疇,要他免殺無辜。洪承疇無奈,只得將那 100 多人全部放了。臨別時,郭都賢拱手道:"多謝兩朝元老。"洪承疇慚愧地回答:"下官是千古罪人。"

郭都賢博聞強記,工詩文,書法瘦硬,兼善繪畫,尤善寫蘭竹,有"高風千古"之評。郭著有《衡岳集》《秋聲吟》《西山片石集》《補山堂集》《些庵雜著》等??h境名勝大都有郭都賢撰寫的楹聯(lián)和詩作。他題浮邱觀祖師殿聯(lián):"中國有圣人,是祖是師,咄咄西來東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鎮(zhèn)南天。"為三堂街龍牙寺撰聯(lián):"萬山煙雨鎖龍宮,被樵子流連,看破一盤棋局;千古水云迷洞口,問漁郎消息,放開幾片桃花。

"船山先生"王夫之

王夫之祝唐欽文夫婦壽辭行楷書手卷

清康熙十二年( 1673 )綾本

縱 25.5 厘米,橫 800厘 米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陽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人,明亡,清軍南下,他在衡山舉兵抗清,失敗后曾任南明政權行人司行人,后隱居衡陽石船山,閉門著書近40年,人稱"船山先生"。學識淵博,著述宏富,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經學史學、文學,著書52種。后人編有《船山遺書》。其思想學說核心為"純志成德,繼正開新,經世致用,知行統(tǒng)一",極大影響了陶澍、鄧顯鶴、魏源、曾國藩等人。

其哲學體系的建構,注重把天、道、心、性奠定于氣、物、欲等感性存在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天下惟器","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的唯物自然觀, 強調民生日用之事,從而矯正當時學術的的空疏。在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加以批判性總結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欲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的思想體系。他強調"言必征實、義必切理",提出了"即事窮理"的命題并加以新解。至清朝道光年間,隨著《船山遺書》的出版,王夫之這種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想得以廣泛傳播,深刻影響著近代湖南文化精神的塑造。

"第一能臣"陳鵬年

陳鵬年行書立軸

清康熙年間紙本

叢 116.2 厘米,橫 46.3 厘米

陳鵬年(1663-1723,湖南湘潭人),官清廉,有"陳青天"之稱,曾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能臣"。他初為官時,就焚香發(fā)誓:從今天開始作官從政,如有不容于天理,不合乎人心的事,天誅地滅!又手書"清、慎、勤"三字貼于書房以自勵。"清"即為官要清正,"慎" 即處事要謹慎不浮夸,"勤"即要勤奮為官,多體恤民情,關心民生。綜合這三字的行事原則,陳鵬年所要追求的就是一種清廉謹慎而又勤政的經世精神。其為官為人與處世堪為當時楷模,為統(tǒng)治者稱道,為老百姓所敬仰,為為官者效。

雍正元年,因積勞成疾,卒于任所,年61 歲。雍正帝聞訊,十分痛惜,并稱:鵬年"積勞成疾,歿于公所,聞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懸馨。此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臣。"卒謚恪勤,入祀河南、江寧名宦祠。靈柩初厝南北壩尾,宮弁、役夫、居民數萬人相率繞棺。雍正四年歸葬湘潭縣環(huán)山東霧山麓。

陳鵬年為官期間,日日讀書,博學多才。他的詩歌平和從容,多為關心百姓的疾苦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如《京江即事》中寫道:"京江四月無雨澤,井泉竭盡秧苗枯",以此表達對百姓疾苦的同情。為官四十載未曾返鄉(xiāng),詩文寄托思鄉(xiāng)之情,《石村》一詩是這樣寫的:"世宅池頭地,先人號石村。青山在庭戶,白水繞蓬門。揖讓風猶古,詩書俗所敦。別來耆舊盡,他日見兒孫。"

狀元蕭錦忠

蕭錦忠"書法詩篇"行書五言聯(lián)

各縱 112.5 厘米,橫 30.7 厘米

蕭錦忠(1803-1854,湖南茶陵人)自幼刻苦讀書,家中貧因無銀錢用來購書,他就借書用手抄錄。他所學的經史書本,全是他一手抄成,訂成冊的。蕭錦忠每日抄數十張紙,可以說苦學不掇。道光十二年,蕭錦忠考中舉人。而后在京客居十余年,蕭錦忠與名士來往頻繁。刻苦要求自己,不斷發(fā)奮,激勵斗志,他善長詩賦,詩文十分精妙,廣為流傳,大家都期望他能高中鼎甲。道光二十五年開科,蕭錦忠終于考取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蕭錦忠生性孝悌。及第之后,歸鄉(xiāng)省親。兩個弟弟相繼身亡,因此他上疏辭官,回家侍奉父母。贍養(yǎng)雙親期間,蕭錦忠閉門著書,意欲成一家之言。咸豐四年(1854)冬,蕭錦忠烤炭火中毒,大志未成,卒于家中。

魏源與《海國圖志》

魏源楷書立軸

清光緒二年( 1876 )紙本

叢 110 厘求,橫 35 厘米

湖湘文化的精神內核是湖湘學派理學經世致用,但勤勞節(jié)儉、勤學苦練的耕讀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內容,其講求經世致用、主張躬行踐履的湖湘文化傳統(tǒng)對魏源(1794-1857,湖南邵陽人)經世思想形成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魏源繼承和發(fā)展了以王夫之為代表的湖湘理學的實學傳統(tǒng),發(fā)展出自己獨特的"以經術為治術"的實學理念,在求學考試和入幕參佐的生涯中。

魏源曾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編輯《皇朝經世文編》,繼而協(xié)助江蘇巡撫、兩江總督陶澍辦理漕運水利諸事。 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戰(zhàn)事的失利,魏源悲憤填膺,愛國心切,于 1841 年 3 月,憤然棄筆從戎,投入兩江總督、抵抗派將領裕謙幕府,到定海前線參謀戰(zhàn)事。于 1842 年寫成 50 卷的《海國圖志》。作者為什么要編撰此書呢?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的序中,講得非常清楚:"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1852 年又擴充為百卷本,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國人自己編寫的有關世界各國情況介紹的巨著。

書法家何紹基

何紹基蘭花橫披

清咸豐六年( 1851 )紙本水墨

縱 32 厘米,橫 121 厘米

何紹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官編修,歷任國史館和武英殿協(xié)修、復修、總幕,國史館提調。曾主講山東濼源書院、長沙城南書院、岳書院。通經史、小學。

他還是晚清著名學者、書法家、詩人,其家族四代均是當時名重一時的書家。他幼承家學,年少成名;他博學多才,勤奮刻苦;他宦游之余,亦醉心金石書畫收藏,在詩文、考據、鑒藏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且名噪一時。何紹基一生中以書法最為人稱道,楷、行、隸、篆四種書體皆擅長,并在晚年打破四體限制,熔鑄古今,形成獨特的風格,書法修養(yǎng)如此之全面、精深,被譽為"有清二百年以來一人",曾國藩更是評價其"字必傳千古無疑"。

羅繞典的"經世之心"

右圖:羅繞典水墨瓶花立軸

縱 71 厘米,橫 31 厘米

湘軍將相大都出自岳麓書院,羅繞典(1793-1854,湖南安化人)亦是其中之一。他出身山鄉(xiāng),尤耐勤苦,12歲便離家前往岳麓書院求學,"讀書岳麓十二年,歲兩歸省,去家三百里徒步,未嘗命輿。"在岳麓書院先后師從袁名曜、歐陽厚均等湖湘名師,深受經世致用學風的熏陶。

從政期間,他關心民間疾苦、注重社會治理,是嘉道時期經世改革派的領軍人物。道光二十九年( 1849 ),羅繞典由貴州巡撫調任湖北巡撫。在前往湖北的途中,他得知家鄉(xiāng)安化縣遭遇了嚴重的大旱,繞道前往安化探視災情。羅繞典了解到安化知縣因沒有上諭不敢開倉放糧。立即修書安化縣令:"此何時而待上令乎,但速出谷賑災,上有詰難,我自任之。"敦促其開倉賑災。官糧雖能救一時之急,但并不能解決嚴重的災情。羅繞典遂以自己的積蓄到益陽去購買糧食,搭棚施粥,并動員各地鄉(xiāng)紳開私倉施粥,共同度荒。這些無不體現其關心民眾、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經世之心。

羅繞典博學多識,詩文俱佳。如《曹太保行》,"男兒不能殺賊立功牖下老,陶土沈埋空草草。雁塞龍堆邊月寒,廣牧英名跡如掃。"展現出雄渾的氣勢和豪放的情懷。

儒將襟懷

"上馬殺敵,下馬讀書",以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燾等為代表的晚清湖湘人才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他們走出書齋,投筆從戎、以經世濟民為己任,并以群體形式成為當時軍事舞臺的主角。湘軍之興,也是湖湘文化深厚土壤的產物。軍政之暇,將帥們仍以儒生自居,讀書、吟詩、作畫、進德修身,彰顯自己的儒將情懷。他們的創(chuàng)作無意于工,而是直吐胸懷,展現其華彩風流。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年),湖南湘鄉(xiāng)人,是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咸豐三年(1853年)奉諭組建湖南鄉(xiāng)勇,即"湘軍"。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賜予一等"毅勇"侯封號,是文官中獲此封爵的第一人。他書法上的成就一直為他歷史上的重大影響所掩蓋。

曾國藩《箴言六則》行書屏

縱 74.5 厘米,橫 50.2 厘米

清、儉、明、慎、恕、靜,此《箴言六則》是曾國藩同治七年(1868 )任兩江總督時,為其弟曾國潢(字澄侯)所書。 1868 年曾國藩與曾國潢在金陵短暫相聚,后曾國藩北上任直隸總督,曾國潢則南歸故里,分別之時曾氏以此箴言贈與其弟,望其能警醒自身,繼承德行修養(yǎng)的家風傳承。

曾國藩對于書法藝術上的追求,主張雄厚剛勁,反對劍拔弩張或陰柔乖張的風格。他提倡學習書法一是用筆,二是結體。"作字之道點如珠,畫如玉,體如鷹,勢如龍,四者缺一不可"。手掌執(zhí)筆要高,墨色濃淡相宜。

兩江總督左宗棠

左宗棠鄉(xiāng)試朱墨卷

縱 26 厘米,橫 2164 厘米

左宗棠"八月連畦"行書七言聯(lián)

清光緒四年( 1878 )紙本

各縱 222 厘米,橫 54 厘米

與曾國藩并稱"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陰人)曾以四品京堂襄辦曾國藩軍務,光緒元年(1875)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收復天山南北路,驅逐沙俄,晉二等侯。七年(1881)任軍機大臣,旋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事務大臣,十年(1884)以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謚文襄,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善書,行書瘦硬峭勁,篆書嚴謹而寬綽,人稱"左"。其筆法受何紹基影響很明顯,無論行書、篆書,都有何紹基書法的神韻。

以畫梅著稱的彭玉麟

彭玉麟(1817-1890),湖南省衡陽人。清咸豐五年(1853)隨曾國藩創(chuàng)建湘軍水師。十一年(1861)署水師提督,歷功要官授兵部右停郎,加太子少保,光緒七年(1881)任兩江總督,九年(1883)授兵部尚書,十年中法戰(zhàn)爭時往廣東督辦軍務,十四年(1888)扶病再閱長江水師,以衰病開缺回籍。獲贈太子太保,軍事之暇,繪畫作詩,以畫梅名世。

彭玉麟設色紅梅橫披

清光緒二年( 1876 )綾本

縱 42 厘米,橫 194 厘米

"中興名臣"胡林翼

胡林翼行書屏

縱 134 厘米,橫 37 厘米

胡林翼(1812-1861),湖南益陽人,清中興名臣胡達源之子,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陶澍的女婿。胡林翼在湖北七年,與曾國藩指揮清軍與太平軍死戰(zhàn)。因其為清廷平定太平天國取得較大的功勛,故得與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并稱為"中興名臣",又與曾國藩并稱"曾胡"。

客湘政宦

清代寓居湖南為官的外籍人士,是湖湘文人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以詩文書畫書寫胸中逸氣,并借此與當地士人交游寄贈,從中彰顯出不俗的治學思想、精神追求和審美態(tài)度,豐富了湖湘文化的內涵,促進了本土學風和藝術的發(fā)展。

"婁東派"代表畫家王宸

王宸仿黃鶴老樵紫芝山房圖

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 )紙本

縱 169.5 厘米,橫 73 厘米

王宸(1720-1797,江蘇太倉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官升湖南永州府知府,任職十年后罷官,以賣畫為生。王宸是"四王"畫派創(chuàng)始人王時敏的六世孫,清初"四王"之一——王原祁的曾孫,其山水畫繼承家學,山水多重墨枯筆,得荒古之氣,亦有淺絳設色之作,為清中期"婁東派"代表畫家。論者稱其中年作畫,干皴中見潤澤,晚年則枯中帶秀,韻致自存。

"瘦馬御史"錢灃

錢灃"良玉貞松"七言聯(lián)

各縱 193.2 厘米,橫 43.8 厘米

清朝施有奎《錢南園先生像贊》中寫道"身致富貴,躬守清貧。亦嚴履蹈,不茍笑嚬(意為皺眉)。正色立朝,遇事直陳。戇章每上,權杵怒嗔。公不為動,中心安仁。"其所贊頌的人物是乾隆年間與劉墉齊名、號稱"瘦馬御史"的云南昆明人錢灃(1740-1795,云南昆明人)。錢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考中進士,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他一生剛直清廉,尤其是在兩任監(jiān)察御史上,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監(jiān)察御史的本分。

《錢南園先生別傳》稱他"少有大志,舉止岸然。少長,從塾師游,聞古賢人杰士,輒慨然欣慕。"他為官后亦保持著淡泊名利的心態(tài),在經濟上很吃緊。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錢灃從昆明回京復職,連路費都無法拿出,即使這樣,當本地官員打算贈他路費時,他也婉言謝絕,最后拿著親戚借給他的錢才回京復職。他雙親去世時,尚需典當家業(yè)或向朋友借錢辦理后事。正是錢灃在生活中的兩袖清風、不慕浮華,使他能在御史生涯中秉公執(zhí)法、仗義執(zhí)言。

錢灃工作兢兢業(yè)業(yè),生活上勤儉樸素,以致積勞成疾,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去世?!赌蠄@詩存》序載"高宗知君賢,不可譖,則凡軍機勞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貧,衣裘薄,嘗夜入暮出,積勞感疾以殞。"

錢灃不僅在政壇上享有清名,而且在書法和繪畫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繪畫方面,他尤其擅長畫瘦馬,故被稱為"瘦馬御史"。其書法師顏真卿自出機抒,被時人稱為"魯公而下第一"。

金石書畫鑒賞家楊翰

楊翰書愚園亭跋

縱 64.7 厘米,橫 47 厘米

楊翰(1812-1879,河北新城人),少聰穎,4 歲從師誦《戴記》,每日能背一冊; 12 歲舉筆成文,鄉(xiāng)人稱奇。他性好山水,并喜碑刻,常在四川境內訪碑,所寫題記,廣為流傳。楊翰 20 歲舉秀才, 30 歲中舉,不久考中進士,入翰林院,做編修。在京 8 年,他以書畫金石為樂??紦鹗懻摃?、詩文,靡不皆能。畫學王宸,筆意恬雅,皴染松秀,有出藍之美。書學何紹基,幾可亂真。

京城廠肆,鐘彝書畫,泉器碑刻甚多,他經常出入其間,與友人共同研討。他見多識廣,偶作題跋,金石家楊歐客,見必手抄。大書法家劉石庵曾稱其三絕:"題跋、詩、書"。此時,其留言鐫刻,驚服海內。咸豐三年( 1852 ),楊翰進入勝克齋幕府,整理筆札;翌年,授永州知府,沒有赴任;咸豐六年( 1856 ),遷常德知府。翌年徙沅州,八年( 1858 )始赴永州。

楊翰任永州知府七年,公務之暇,常登山臨水,搜求金石書畫。零陵、祁陽之間,元結、柳宗元、懷素等唐宋諸文人學士、名公世卿的舊跡,如澹巖、漫郎宅、朝陽巖、綠天庵、愚溪、柳侯祠、元顏寺等,他都募資重行修葺一新。同治三年( 1864 ),楊翰為辰沅道員;同治八年( 1869 ),重回北京,再尋金石舊夢;后因母親病重回湖南,又任道員。不久,因"溪山文字",他被人彈劾只喜山水文物,不理民情;同治十年( 1871 )被免官,于是攜家眷到祁陽浯溪,安居漫郎宅,以著述終老。

金石學家吳大澂

吳大澂(1835-1902),江蘇吳縣人,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光緒十八年(1892)任湖南巡撫。吳大澂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后又參以古籀文,兼長刻印。精鑒別、喜收藏,尤重審釋古文奇字。

吳大澂篆書四條屏(之一)

各縱 102.5 厘米,橫 35 厘米

畫家沈翰

沈翰瀟湘四景屏

各縱 169.5 厘米,橫 42.5 厘米

沈翰(1842-1913),浙江山陰人,同治七年(1858)侯補入湘,光緒二十六年(1900)任永順知縣,一年后棄官寓居長沙,授徒賣畫。

沈翰的山水畫遠宗倪、黃,近學王煙客、麓臺,筆墨適度,規(guī)矩森嚴,清麗典雅,重形式,輕造化,山石樹木皴擦點染顯示出深厚的功力,同時,各種皴擦技巧掌握完備,無論水墨,還是淺絳,無不精美絕倫,從技術上講,當時湖南本土畫家無出其右。沈翰對湖南畫壇影響深遠,蕭俊賢、夏士蘭、周家畇、雷恪等為其親炙弟子。

觀展攻略

帷楚風流——明清湖南士大夫的筆墨丹青

觀展地址:湖南博物院三樓書畫專題廳

導航: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qū)東風路 50 號

時間:2024.12.17—2025.11.16

感謝您對文博時空原創(chuàng)內容的關注,我們將過往的精華內容匯聚成典藏級書籍《至美國寶》,里面包含 1000 張高清文物影像及講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進入下方視頻,點擊左下角鏈接購買。

圖片 | 郁蔥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相關標簽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