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美國人到底為啥不在家洗衣服呢?
其實歸根溯源很簡單,就是美國早年的建筑蓋的時候,家用洗衣機不普遍,所以建筑沒有預留洗衣機的上下水,也不能承受這么大功率,后面也不能裝洗衣機。后來有了洗衣機,大家肯定是不想手洗了,公寓就會在樓下統(tǒng)一安裝洗衣房,買一堆商用洗衣機,大家都來地下室洗。
如果地下室沒有條件安裝,就要去附近的投幣商用洗衣房洗衣服(我當年就這樣)。由于大家都是休息天去洗衣服,后來慢慢形成了洗衣房文化,就是鄰居在周六傍晚在洗衣房一邊洗衣服 / 烘干衣服 / 疊衣服一邊拉家常八卦~~
如果是自己家的別墅,或者是新樓,那么裝洗衣機是沒有問題的,這甚至還是個賣點,房東會特別寫出來 In-unit Laundry。但不知道為何美國洗衣機真的很貴。我查了下要一千多刀,許多人可能覺得并不劃算,還不如去投幣洗衣服,就不裝了。
而且如果裝了洗衣機,同步也要裝烘干機,因為美國好一點的地方不讓在外面晾衣服,這叫做晾衣繩禁令(clothesline bans ) 。這不是法律,是很多地方的的業(yè)委會或者社區(qū)管理機構(gòu)規(guī)定的,不遵守就會被上門罰款,所以陽臺和戶外院子這種能被鄰居看到的地方都似乎不允許晾曬的。
在這種潛移默化影響下,曬衣服的地方在美國人心目中約等于窮人社區(qū),沒有體面人愿意來這里生活,房子賣不上價,所以后來的業(yè)主也會努力維護這一規(guī)定。當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這條,許多地方特別是地廣人稀的中部也沒人管隨便曬。
所以洗衣機 + 烘干機加起來可能要兩千刀,很多美國家庭就覺得我在這里可能也住不了十年,買了就浪費了,電費也不便宜,那就不如去公共洗衣房,還能和鄰居八卦下,多快樂~
所以美國的洗衣房文化,說白了就是當年沒條件倒逼的生活習慣,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社會文化罷了,并沒有什么牛逼之處。
不過洗衣房倒是和華人關(guān)系緊密,早期美國文化里,洗衣店是和華人形象綁定的,甚至后來許多洗衣店或者洗衣產(chǎn)品,哪怕和華人沒關(guān)系,也要華人來做廣告才有說服力。楊紫瓊演的《瞬息全宇宙》和美劇《致命女人》中都有華人家庭開洗衣店的情節(jié),算是一種種族刻板印象了。
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是很心酸的,因為早年洗衣服這個活被認為是女人做的,男人不屑于做,認為是有損男子氣概的。而淘金熱開始后,因為淘金者衣服很容易臟,但當?shù)嘏撕苌伲虼擞型⒌南匆滦枨?。許多華人抓住這個機會,開展了洗衣服務,因為被認為是 " 娘娘腔 " 的活,不會和美國白人男子形成競爭,因此在一波又一波的排華浪潮中,華人洗衣業(yè)務被允許存在。
1851 年,一個名叫李華(音譯)的中國人在舊金山開了一家洗衣店,這算是有據(jù)可查的第一家華人洗衣店了。由于當時華人能從事的職業(yè)不多,洗衣店只要勤勞就能賺錢,甚至不需要會英語。而在排華的背景下,很多華人無工可做,只好涌向不被限制的洗衣服務,很快壟斷了這一行業(yè),還發(fā)展出了行會,規(guī)范行業(yè)運營,比如規(guī)定洗衣店之間間隔不可太緊等等,避免了惡性競爭。
靠著洗衣店賺的錢,許多初來乍到的華人能養(yǎng)家糊口,甚至還能把錢寄回中國。著名影星黃柳霜,就是一位出生在洛杉磯唐人街洗衣店家庭的第三代中國移民。而隨著華人艱難的在美國打出了一片天,隨著母國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華人也不再從事這一行,轉(zhuǎn)投身其他地位更高或者更賺錢的行業(yè)。
2016 年,這個已經(jīng)運營了 140 年的李華洗衣店關(guān)門。
這是一個舊時代的結(jié)束,也是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